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读后感 >

“沿着总书记足迹”,专栏读后感(二篇)(2022年)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沿着总书记足迹”,专栏读后感(二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沿着总书记足迹”,专栏读后感(二篇)(2022年)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专栏读后感 (二篇)

 篇一

 近期, 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专栏, 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十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

 十年来,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顶风雪、 冒酷暑、 踏泥泞, 一路走、 一路看, 一路思考、 一路指引, 用实际行动深刻践行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既是心中的信仰, 又是脚下的行动。

 广大党员干部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保持“归零” 心态、 拿出“赶考” 状态、 开启“奋斗”姿态, 以“每天都是冲刺” 的闯劲、 干劲、 拼劲, 在新时代新征程谱写更加殷实、 更暖人心的为民篇章。

 不忘初心

 保持“归零”

 心态。

 水满则溢, 月 满则亏; 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归零” 心态是一种谦逊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 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的执行者, 保持“归零” 心态尤为重要。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 要涵养乐 于归零的情怀, 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回归“空杯”心态、 学会“翻篇”,既不能被过往的成绩迷住双眼, 也不能被经受的挫折扰乱心智, 否则会失去奋斗的精神, 最终失去人民的信赖。“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

 江海” ,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天, 要学会知不足,面对自己的能力短板、 知识盲区, 要勇于承认缺点, 分析原因, 明确方向, 努力改正, 在不断归零的基点上不断充盈自己,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热情重整行装再出发, 砥砺奋进谱新篇。

 为民服务,

 拿出“赶考”

 状态。

 时代是出卷人, 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 过去一百年, 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 一份优异的答卷。

 现在, 党团结带领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参天之木, 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 必有其源。

 ” 党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 力量在人民, 为民服务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厚植为民情怀, 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 这个“国之大者” ,拿出“赶考” 的状态干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件“党之大事” 。要坚持主责主业不放松, 抓住落实好“为群众办实事” 这个切入点,聚集企业群众关心的就医、 上学、 就业、 准入准营等急难愁盼问题,不断用“辛苦指数” 持续提升群众“满意指数” 。

 真抓实干,

 开启“奋斗”

 姿态。

 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

 奋斗是最美的姿态。

 当前,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 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 经济发展、 乡 村振兴、 疫情防控、 命运共同体……这些关

 键词构成新时代的浪潮。

 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扎实肯干、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拿出舍我其谁的胆气、 强化攻坚克难的勇气, 切实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务实举措、 贯彻落实的实际行动, 做到“事不隔天、 文不过夜” , 同时要紧盯目标任务, 紧盯时间节点, 做到任务立说立行、 工作日结日清。

 要保持恒心韧劲, 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 在大战大考面前主动担当、 在大 风大浪面前迎难而上, 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 的责任担当, 坚定不移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篇二

 心之所向, 行之所至。

 近日,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专栏, 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 10 年来考察调研足迹。

 十年间, 习近平总书记用“念兹在兹” “久久不见久久见” 的岁月 情深镌刻为民足迹, 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为民课” 。

 广大党员干部要深悟“十年足迹” 的精神内核, 将初心融入到为人民谋幸福、 为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生动实践中。

 “十 年足迹”

 里,

 是“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的坚定执着。

 为政之道, 以顺民心为本。

 十年里, 习近平总

 书记每到一个地方, 都会走到人民群众中间, 听民情、 察民意、 暖民心, 传递来自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

 他多次强调,“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句话不是一个口号,我们就是给老百姓做事的” , 字字铿锵, 道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全体共产党员不变的坚守和崇高的信念。

 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十年足迹” 的为民理念, 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 把为民办事、 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 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毫不动摇的第一标准, 在为民服务中赢得民心。

 “十年足迹”

 里,

 是“我将无我,

 不负人民”

 的真情流露。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 “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 我感到揪心, 他们生活每好一点, 我都感到高兴。

 ” 这十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不论是风雪交加的自然气候, 抑或是千山万水的距离之隔, 都阻挡不了他奔赴人民的脚步。

 让人民幸福, 就是“国之大者” 。

 广大党员干部要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十年足迹” 的为民初心, 多一些看齐意识、 主动意识, 不尚虚谈、 多务实功, 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 担重、 担险, 多坐坐老百姓的“热板凳” ,多钻钻老百姓的“矛盾窝” , 多算算老百姓的“生活账” , 以“土气”“泥味” 的“辛苦指数” 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

 “十年足迹”

 里,

 是“家国天下,

 枝叶关情”

 的使

 命担当。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情况搞清楚了 , 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

 ” 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有本“民生账” , 每到群众家中,都会问一问最近的生产生活状况, 将父老乡 亲的话一直记在心里, 他“接地气” 的一言一行, 于细微处直抵人民群众的淳朴期盼。

 广大党员干部要细品习近平总书记“十年足迹” 的为民情怀, 真正弄清楚群众所思所想、 所忧所盼, 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地方规划结合起来, 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 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万里江山多锦绣, 一枝一叶总关情。

 让我们一起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 在群众最盼上见真情, 在群众最急上动真招, 在群众最难上下真功, 坚持人民至上, 走好为民之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生活斗士》读后感作文(精选文档)

《生活的斗士》读后感从小我碰到一点不开心或苦恼的事我都会流眼泪。可是,当我看了《生活的斗士》这篇文章后,使我改变了以前的习惯。文中讲的是一个叫马隽的人生了一种病。只要在路上行走,他的脚就会出血,手碰到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作文【精选推荐】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我读了十万个为什么,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我知道了小狗为什么四处撒尿,它不是因为内急而这样做,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占领地盘。狗的鼻子相当灵敏,还能闻出是不是自己的地盘,如果不是

道德经读后感500字作文(完整文档)

道德经读后感0500字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发育,自然界草木的荣枯,潮起潮落,昼夜的交替;动物界的弱肉强食;人类的演变,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道”。什么是“道”?自从学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后,我明白了“道”

贝多芬传读后感900字作文

贝多芬传读后感0900字《名人传》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共分三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列夫托尔斯泰传”。其中,《贝多芬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贝多芬传》主要讲述了贝多芬出生在一个贫苦

老师读书心得《促进教学测验与评价》读后感(全文)

老师读书心得《促进教学的测验与评价》读后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做一名教学专家,还要做一名评价专家。因为要拥有有效教学是需要评价的支持。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评价的有效,有针对性,就需要设

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

古文观止读后感0600字作文古文观止读后感0600字作文11所谓“古文观止”,就是“尽将古文之精华选编其中”之意。翻开厚厚的一本,时而读之。难懂的文言文还是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根据所给的注释,我还是能够

世界四大名著读后感例文(2022年)

世界四大名著的读后感范文世界四大名著的读后感范文11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 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慈爱妈妈读后感500字作文(完整文档)

慈爱的妈妈读后感0500字小朋友,你有没有读过《慈爱的妈妈》这一文呢?这篇文章写得太感人了!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篇文章。本文讲述了一位牧羊人捉住一只小狐狸,送给作者一家。母狐狸知道小狐狸被关在库房

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例文2022(全文完整)

初中生《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例文0《鲁宾逊漂流记》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家笛福的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主要讲了一个英国的水手因船沉了而流落到了无人的荒岛。在进退无路的情况下,他开始想办法自救。他靠自己的

悲剧人偶读后感700字作文(全文完整)

悲剧人偶读后感0700字“眼睛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的。”——题记我曾经阅读过许多东野圭吾的小说,这周我所阅读的,便也是东野圭吾的《悲剧人偶》。整本书以一个人偶为线索展开描写。一开始,便已介绍这个人偶会给

水煮三国读后感(完整)

水煮三国读后感0800字水煮三国读后感0800字字11演义,早已成为一种对历史的人文解读。然而,其中鱼龙混杂。幸好,每位出色的演绎者,都自成一体,仿佛“三国”只是一个原点,他们在各自半径的顶端,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