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传统文化对数学创造能力的影响研究

|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历史上的数学大家数不胜数,从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到李冶的《测圆海镜》,再到祖冲之的《日高圖注》,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数学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社会现状而言,我国青少年数学创造能力普遍低于西方国家青少年的数学创造能力,因此,对此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迫在眉睫。文化是一切的根源,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找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对青少年数学创造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相应的改进措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数学;创造能力

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在数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爱国团结、勤奋睿智、和平友善、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支

柱。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的糟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摒弃它们,让学生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有效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推理和论证的缺失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为了读书,要“头悬梁,锥刺股”。而读书的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光宗耀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儒家文化提倡读书人“习得文武艺,报与帝王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甚至所有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无论有没有兴趣学习,都要去学习。这种文化传统,至今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数学仅仅是为天文历法服务,少了“推理、证明”。在这种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学生无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缺少了数学创造能力。

2.创造因子的缺失

数学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中华传统教育中,对数学教育的不重视,让数学在中华历史上得不到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希望子女严格遵从老师的教导,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刻板地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数学练习,以期通过“题海战术”来通过考试。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重复的数学练习让数学这个本来应该充满探究性的学科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不了兴趣,导致数学的创造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结合传统文化发展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方法

1.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一些图案既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写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图案变幻无穷,丰富多彩。从这些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与我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菱形、矩形和正方形。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展示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三彩上的花纹图案、传统手工艺剪纸图案等,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数学知识在里边。最后,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几何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历史名人故事,传承数学传统

在我国的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家对数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历史名人故事,使学生了解我国不仅仅有古老璀璨的文明,我国的人民也是充满智慧的。让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读书的观念。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

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第七位,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详实了解我国的历史名人,培养民族自豪感。

3.结合传统精神,发展数学创造能力

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很多数学研究有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突出贡献。通过对习题的引申、联想、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究问题。比如,利用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课本北师大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中,著名的“勾股定理”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结合传统精神,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初中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学生数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传统文化,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为今后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业.中华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教学参考,2015.

[2]武辰阳.漫谈初中学生的数学创造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6.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教育能让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你在安全教育中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一篇安全教育心得回顾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安全。写一篇安全心得能让自己在安全教育过后的总结中得到许多的收获。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

2022年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本(精选文档)

《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0年演讲稿最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70年

2022年度清明节感怀演讲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感怀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4月4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让怀着无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来缅怀革命,继承革命传统。你知道么,今天小编整理了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一

2022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全文完整)

《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会议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1各位: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2022》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仪式。五四的核心内容为,进步,民主,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022范本,欢迎参阅。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

2022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全文完整)

《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沧海,无人愿甘沦平庸,无人愿在茫茫粟漠中归依。青年们,当在光华中,勇披战衣,秉承之责任心,书写高昂之战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2022年度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合集

《2022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让我们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22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希望能对大家

2022年高三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文档)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三2022年毕业典礼演讲稿》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五四精神演讲稿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五四精神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五四演讲稿

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完整)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雷锋致英雄

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语文要让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你知道语文心得的写法?不妨来学习一下如何写语文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