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我国能源概况与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M=i];=׍m5?m5٨ky报告,中国在2011年贡献了69%的全球煤炭产量增长,此外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我国能源的储量与分布可以根據地理上的特点来进行相关的划分,总的来说西多东少、北多南少。按照对能源种类的划分,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与东部海域,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其他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这些都与地理位置有关,相较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能源只占少部分,故不详细论述。然而沿海东部城市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东部资源的匮乏决定了资源需要大规模的从西部往东部运送,或者从国外进口。能源分布与对能源需求的地区差异严重影响了能源的配置与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为此,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成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到2011年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产量为4090千桶/日、2036百万吨,列世界第五位,较之于2010年,增长03%;天然气产量为1025亿立方米,较之于2010年,增长81%;煤炭产量为19560(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88%;可再生能源产量为177百万吨石油当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484%。此外,我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总的来说我国能源资源拥有如下特点: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化石能源中,中国煤炭储量一直比较丰富,储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气等其他化石能源也还比较丰富,但存在较大的勘探与开发难度。可再生能源中中,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丰富,约合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然而中国能源消耗多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能源运输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只有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

三、我国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3.1能源消耗现状

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317987(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其中原煤占比778%,原油占比91%,天然气占比43%,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88%。2011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额348002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能源消费重量的比重为684%,石油占比186,天然气占比50%,水电、核电等占比80%。

总的来说,我国在煤炭消耗上是能自给自足的,然而在石油的消耗上是需要依赖于大量进口的。但总的来说我国是需要进口能源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而需求的。煤炭、石油这类化石原料是很难再生的,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此外,我国在水力资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上是拥有较大的优势的,只是目前这些项目的开发力度都还不够,如果能对这些资源合理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我国对能源紧张的局面。

3.2能源消耗结构问题

(1)从能源供给缺口上看:从1992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量就一直大于生产量,供给缺口不断加大。一方面对石油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本国所能生产的石油量远远不足以支撑消耗量,石油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命脉,如果我们对石油需求的增长不能得到转换或者减少,那么随着油价的攀升,势必在未来需要在石油资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虽说煤炭产量在递增,但其增加的速度比再生的速度快,煤炭资源在未来也许会面临枯竭的时候;较之于前两者,水电、核电等消耗量仍然只是少量,这就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能源消耗的结构不合理。

(2)从能源用途上看:在能源的用途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分类,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其他和非能源使用,其中其他用途主要由生活能源构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能源消费的结构特点是工业能源消费占比偏高,交通能源消费明显偏低,生活能源消费占比明显提高。2010年,按行业分类来看,工业能源消耗占总量的7112%,比上一年增长了388%,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占总量的802%,生活能源占比1064%。总体来看,一国的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与工业GDP比重成正比,由于近些年中国工业占GDP比重较高,相应地工业能源消耗占比也明显的偏高。

33能源消耗效率问题

能源使用效率是衡量能源经济效率的常用指标,也称为单位GDP 能耗,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计算单位为吨标煤/ 万元。万元GDP能耗近年来是我国能源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则本年度单位不变价格的GDP 能耗比上年提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大,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的利用效率越低,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越高。2000~2011 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同样呈现偏态分布,在2004年达到高峰为16,其余年份都比它低,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逐渐回升,在2011年为076,应该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3.4我国与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

(1)能源自给率

能源自给率以能源生产量除一次能源供应量计算。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自给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自给率都要高出他们一些;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尤其是“金砖五国”中,中国的能源自给率仅高于印度,较之于俄罗斯,中国的能源自给率就显得很低了。

(2)能源供给效率

能源供给效率以能源供应量除GDP计算,单位为吨标准油/千美元。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供给效率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能源供给效率较高,这体现出中国自己的能源供应量占对GDP的贡献率较高;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印度、南非的能源供给效率基本一致,但远低于俄罗斯的量。

(3)人均能源供应量

人均能源供应量以吨标准油/人为单位。

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的人均能源供应量如下表所示:

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这些国家,中国的人均能源供应量较低,甚至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180。这体现出中国人均能源供应的不足,这应该与我们国家的人口基数太大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中,中国的人均能源供给量低于俄罗斯和南非,但高于印度和巴西。

综上所述,中国的能源生产量还是很高的,能源供给效率也比较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人均能源供应量明显不足。

3.5能源消耗特点

从上面对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的相关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能源消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供需失衡。这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供需缺口的不断增加;(2)结构不合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消费问题主要表现为消费总量增加、能源强度上升、能源結构调整缓慢。具体表现在高能耗出口制造业的发展对能源消费的拉动、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3)区域化差异。受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使能源问题受到地域性的影响。地区间能耗差别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能耗较高。

四、相关建议

针对我国能源消耗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相关的改进:

(1)实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我国也已经把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将发挥巨大效力。

(2)加强节能技术研究和管理

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加大节能技术的应用,应该采取一些节能新措施(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中对中日能源发展战略有详实的论述)。我们要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约能源的制度和措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

(3)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

煤炭消费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因此煤炭在能源问题中是占第一位的,因而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政策、法规的制定都要考虑煤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油气资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我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比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方面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如果加大对这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避免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

(4)积极开展能源外交

随着非洲能源资源的开发,我们国家可以在能源出口较为丰富的地区,比如中东地区、拉美地区、俄罗斯、非洲地区可以开展能源外交,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和这些地方共同开发与利用资源。(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本项目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2]BP.BP世界能源统计.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能源统计年鉴.2011.

[4]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中国金融》,2011(08):61—62.

[5]史盼旭、李旭:“浅析我国能源消费现状”,《消费导刊》,2008(09):15.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教育能让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你在安全教育中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一篇安全教育心得回顾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安全。写一篇安全心得能让自己在安全教育过后的总结中得到许多的收获。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

2022年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本(精选文档)

《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0年演讲稿最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70年

2022年度清明节感怀演讲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感怀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4月4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让怀着无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来缅怀革命,继承革命传统。你知道么,今天小编整理了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一

2022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全文完整)

《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会议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1各位: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2022》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仪式。五四的核心内容为,进步,民主,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022范本,欢迎参阅。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

2022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全文完整)

《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沧海,无人愿甘沦平庸,无人愿在茫茫粟漠中归依。青年们,当在光华中,勇披战衣,秉承之责任心,书写高昂之战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2022年度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合集

《2022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让我们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22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希望能对大家

2022年高三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文档)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三2022年毕业典礼演讲稿》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五四精神演讲稿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五四精神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五四演讲稿

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完整)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雷锋致英雄

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语文要让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你知道语文心得的写法?不妨来学习一下如何写语文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