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含英蓄华

|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蝉形砚属于一种经典的仿生砚,在歙砚中较为常见。本文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蝉形砚为主,参考其他博物馆、收藏机构的藏品,总结其形制特点,并根据相关古籍记载,解构其文化意象。蝉形砚成功融合了蝉与荷叶两种元素,外形优美大方,寓意纯真圣洁,是为君子雅好的至德之物。

关键词:蝉形砚;荷叶砚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1-0082-05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艺术瑰宝,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如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独具风格、独具品貌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是用具有中国传统与特色的书写工具——笔、墨、纸、砚及其他文房用具完成的。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科学家、能工巧匠、艺术家、文人雅士的精心创造、设计、加工、继承和发展,中国文房诞生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显示出了东方文明与中华文化动人心魄的魅力。

文房之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南史》卷六十八、五十八中都提及“文房”一词,是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五卷,分笔谱二卷,砚、纸、墨谱各一卷。自此文房有“四谱”之名。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这“四宝”之外,还相应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如水注、水丞、水洗、墨水匣、墨床、镇纸、压尺、诗筒、笔筒、笔管、笔插、笔架、笔挂、笔洗、笔添、臂阁、裁纸刀、糊斗、印章、印盒、印泥等。这些放置在书案上的实用陈设品,又统称为文房清供。这些器物材质丰富,器型繁多、用途广泛,所用材料包括有玉石、金属、漆器、陶瓷、玻璃、珐琅以及竹、木、牙、角、匏诸品种。历代能工巧匠因材施艺,使之工艺手法精巧出奇,风格多样;或雍容华美,或雅致脱俗。它们与笔、墨、纸、砚一起,组成了一个奇丽多姿、清新雅致的艺术品世界。

一、砚的演变发展

砚作为调色、研墨、掭笔的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房案头的常备之物,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中国用砚的历史悠久,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盖始于黄帝时也。”砚最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一九七五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砚,是中国已知的最早书写用砚的宝物。在汉代之初,砚虽普遍使用但较为原始。一九八三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砚,是用天然鹅卵石制成,圆角方形,扁平;研石为用管状的黑色岩石芯加工而成。东汉以后,制砚有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铜砚、陶砚等。造型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圆形三足砚、鎏金形铜盒石砚、变盖三足石砚、十二峰陶砚等。此时的砚多兽蹄足。

魏晋时,由于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膛不上釉,以利研磨。南北朝及隋代,瓷砚在中国南北地区各名窑均有烧制。砚形从魏晋时的三足砚过渡到多足砚和圆形砚,砚面周边下凹可作水池,底足以圆足并列组成。因形似汉代太学中四周环水的辟雍,故称辟雍砚。南北朝时还有足圆首箕形陶砚,为唐代箕形砚的前身。

唐代时,砚的材质及砚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盛行箕形砚、风字砚及多足砚。砚材除了陶和瓷外,新开发、开采了端石、歙石、红丝石等著名砚石。河南和山西等地还烧制出了澄泥砚材,质地精良,艰润如石。

宋代,是制砚工艺兴旺时期。砚材更加丰富,多达数十种,还开采出了优质的砚材洮河石。澄泥砚的制作也更加成熟,取代了红丝石,与端石、歙砚、洮河砚同被称之为中国四大名砚。源于五代,宋代流行的长方形抄手砚式渐渐成为主流。抄手式是砚背开斜通式深槽,可以手抄之,体轻,便于移动。此时还流行椭圆形、长方形高砚,多为洮河石制作。宋砚朴实大方、实用雅观。由于砚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有关砚的著作,如:米芾的《砚史》、欧阳修的《砚谱》、赵希鹄的《古砚辨》、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元代砚基本延续宋砚的做法,雕刻粗犷和朴拙,但也不乏精品。

明代的文人墨客更加讲究砚质,注重美石。此时仍以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为主。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多随形构思,困材制砚。砚的雕刻精巧雅致,有的还刻有名人诗词或铭文款识。砚匣装潢美观、华丽,用材考究。由于明代的文人墨客赏砚之风超过前代,他们附庸风雅,追求艺术情趣。此时的砚从实用价值逐渐增添着艺术价值,提升了砚的历史文化内涵。明代是我国砚史上的重要时期,既继承了唐宋的传统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也奠定了清代制砚工艺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代时制砚工艺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乾隆时期达到高峰。新开采了松花江石、菊花石、驼矾石、紫石等新品种,此外还有玉砚、漆沙砚等。砚的造型奇巧新颖,有竹节形、竹笋形、荔枝形、荷形、猫形、钟形、琴式、鼓式等等。砚上雕刻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云龙日月、山川景物,有历史典故,人物故事、神话传说、金石碑刻、古代名人书画等。砚的雕刻技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技法,交错运用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除刻等多种雕工手法。当时还出现有许多制砚名家,如顧二娘、顾公望、王岫筠等人。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收藏家,如黄任、纪昀、高凤翰、金农,朱彝尊等。

砚重在实用,而实用的基础是材质,造型则是材质体现实用功能的外化,一方好的砚台定是胜在材优、工巧、形美以及好用,是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材质方面,历史上以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等最为著名。在形制方面,砚式众多,只宋代《端溪砚谱》和《歙州砚谱》上记载的就有几十种,既有箕形、凤字形、长方形等经典砚式,又有模仿生物或静物的样式,如鹅形、龟形、蟾蜍形、蝉形、荷叶形、瓦形、琴形等,其中蝉形砚以优美实用的造型和高雅超脱的文化寓意成为一种典型的仿生砚。

二、蝉形砚的形制特点

蝉形砚自宋代开始出现,明清多有仿制。澄泥砚、端砚、歙砚、玉砚中均有此式,但歙砚中所见最多,是为歙砚中惹人注目的一朵奇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两件明代蝉形歙砚,一件长35.5厘米、宽23厘米、高6.1厘米,砚石青黑发灰,砚池落地,双足支撑,器形饱满浑厚,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图一,图二)。另一件长29.4厘米、宽19.5厘米,砚唇略有磕碰,砚背底部两足相连呈“之”形。石理有黑点,谓之龙尾,属歙砚的上等材料,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图三,图四)。此外,安徽省博物馆、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及国内外公私收藏界均藏有多方珍贵的歙石蝉形砚。本文在搜集、对比和研究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试图探析蝉形砚的形制特色及演变轨迹,并对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象进行解析,从中我们可得知蝉形砚长盛不衰的文化密码。

蝉形砚,顾名思义,是制作成蝉形的砚,但又不仅仅是对蝉的完全仿生,而是对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并与荷叶元素相结合,将自然界动植物造型完美统一于一体,荷叶为实,蝉形为虚,虚实结合,令人叫绝。蝉形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式样,拥有突出的形制特点,现归纳如下:

1.砚面:蝉形砚的尺寸一般为长25-35厘米、宽15-25厘米、高6-8厘米左右,形体偏长,体量较大。以蝉的头部为砚池,两眼突出,有的还雕出嘴部。以宽阔浑圆的蝉背为砚堂,堂面中心微凹,两边翘起。用波浪形的荷叶边装饰颈部,并延伸合抱砚堂底作为砚唇。从总体上看,蝉形砚砚面呈现上窄下宽、左右对称的布局,砚池和砚堂的比例约为1:2,符合黄金比例。线条圆润流畅,无平直生硬的钝感,由此产生优美舒适的视觉效果。

2.砚底:蝉形砚的底部和箕形砚颇似,砚池外凸落地,前端双足支撑,中段有空隙便于插手拿放。蝉形砚的来历与荷叶砚息息相关,有的蝉砚底部雕刻有荷叶脉络及荷叶胫纹饰,叶胫连接叶脐并呈S形延伸至前端充作支撑。有的蝉砚将荷叶元素作了简化,省略叶脉只留“之”字形叶胫连接双足,或将叶胫、叶脉只作阴线雕刻,前端另设双足。无论哪种形式,此类均是表现荷叶的实体,但更多的蝉形砚已经脱离荷叶形式的限制,光素无纹,更显石质的温润细腻,前端双足呈锥形,具有一定的弧度,逐渐上升与砚底融为一体,形似女性的双乳,因此又有“乳足”的称谓。无论有无荷叶的雕饰,都是以突出蝉作为表现主题,这是蝉形砚最大的特点。

蝉形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但在宋代相关砚谱等典籍中并未找到“蝉砚”名称的相关记载,只有“莲叶样”之名。目前有说法称米芾在《砚史》中所记“唐墓中间有得如莲叶,中凹,两足如凤池之制,甚薄,足或如枣也”疑为蝉形砚,虽然文中提到的“莲叶”和“两足如凤池之制”属于蝉形砚的基本式样,但判断是否为蝉形砚最重要的是看砚面的具体形状,否则就只能称为荷叶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荷叶形眉纹歙砚(图五,图六),长22.7厘米、宽22厘米、高6.8厘米,器型硕壮,呈圆形,砚缘卷曲呈荷叶边,砚面下凹,底部作荷叶脉装饰,前有两足,砚质深黑灰色,上有清晰可见的眉纹,实为上品。此砚形制基本符合米芾所描述的莲叶砚,却不能称为蝉形砚,是荷叶砚向蝉形砚发展时期的过渡形制,应为元明之物。蝉形砚应是由荷叶砚发展而来,由于具有莲叶实形而被归类在“莲叶样”中也不足为奇,随着“蝉”的意象的放大和蝉形砚数量的增多,“蝉砚”之名才出现在明清文人笔记中。

虽然蝉形砚个体之间会存在差异,有的偏于写实,有的偏于写意,有的深凹浑厚,有的平薄纤巧,但从宋至清,蝉形砚的形制一直比较稳定,未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多少会带有各自的时代风格。相对来说,宋代蝉形砚会显得纤巧、秀气,气韵朴拙冷隽;元明蝉形砚形体硕大,造型简约粗犷;清代则制作较为程式化的精致。判断时代风格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把握,这就给我们鉴定蝉形砚的时代带来很多的困难,必须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可谨慎做出判断。

三、蝉形砚的文化意蕴

蝉,俗称知了,因吸食树汁的生活习性和蜕皮羽化的生物特性,被古代文人赋予至清至洁和蜕变重生的文化意象。自诗经“鸣啁嚖嚖”开始,蝉便开始在文学作品里不断的吟唱。文人爱蝉、咏蝉,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和抒发自己高洁、超脱的心态,达到蝉我一体的精神境界。在盛夏和深秋,文人在思文作赋时只能听见响亮的蝉鸣而不易见蝉,而化蝉为砚便是将蝉由高树请进了书房,置于案头与己朝夕相对,寄物言志,传递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思想。

1.诗里的蝉与砚:虽然在明清以前的典籍中,还未发现“蝉砚”的字眼,但是早在唐宋时期的诗文里,“蝉”便往往和“砚”联系在一起。例如唐代诗人李频的“露滴从添砚,蝉吟便送杯”。[1]宋代诗人吴龙翰的“槛柳拂棋局,瓶花落砚池,蝶狂如被酒,蝉咽似吟诗”。[2]描述的是夏日书房闲事,将日常所见的砚台和蝉鸣入诗,表达出安适悠闲的生活情调;还有一类秋天的蝉,即“寒蝉”、“晚蝉”,则蕴含了是悲秋消极的情感内涵。文学中关于寒蝉主题的作品很多,也不乏与砚台意象相结合的,如宋代道人白玉蟾的“雨壁琴弦润,风窗砚水枯,晚蝉知此意,为我噪高梧”。[3]明末清初李介节的“惭余破砚荒芜久,犹作寒蝉抱叶吟”。[4]清代学者汪瑔的“古树得秋早,凉蝉向晚多。残书供俯仰,破砚重摩挲”。[5]在这些诗人、学者、遗老眼里,孤寂悲凉的寒蝉和干枯残破的老砚正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砚是文人用不离手、抒发情志的书写工具,蝉是文人孤高不媚俗的情感象征,两者在诗句里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意志,在物体上的融合就成了形神兼备的蝉形砚,暗合文人心理,当然广受欢迎。

2.蝉砚之咏:明清时期出现了专咏“蝉砚”的诗文,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直接感知到文人对蝉形砚的看法和特殊情感。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丁耀亢著有《偶得汉砖蝉砚》一首:“汉宫衰草未央前,火灭烟飞四百年。铜雀倾来曾见瓦,金华迁后有遗砖。清风墨沈形全蜕,白露玄光骨已仙。冠緌何时生羽翼,磨成重写帝京篇。”[6]唐代开始流行用未央宫、铜雀台的古砖瓦作砚,作者在偶然间得到一方由汉砖制成的蝉形砚,砚台已经残破脱形,他在感叹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希望这方蝉形砚能象蝉一样蜕变重生,续写繁华。满腹才华的丁耀亢生不逢时,历经战乱,一生怀才不遇,这首诗道出了他想要安世济民、成就一番功业的志向。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寒蝉赋·序》中评价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清代诗文奇才陈梓夸赞“蝉砚”道:“饮而不食,俭也。嗜墨而不墨墨,廉也。吐辞为经,文也。坚刚不渝,信也。冠不集而石于蜕,清也。”[7]作者并未套用蝉的特性,而是从蝉砚的功用特点出发,将它阐释成“俭廉文信清”五德备具的至德之物,成为君子人格的物象化,清代收录宫廷藏砚的《西清砚谱》中有一方旧端石蝉形砚,并附有御题诗:“随材断作树蝉秋,滴露研松鸣欲流,沈响待题谁似骆,无言常惧或同刘。”将砚台随物赋形做成了秋树蝉,加水磨墨时发出像蝉一样的鸣叫声,让人想到骆宾王的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蝉形砚不仅实用,还能让人在研墨的同时联想到诸多的咏蝉文学作品,发生情感连接,形成美妙的意境。

3.蝉与荷的相得益彰。蝉形砚是蝉与荷的结合,要叙述蝉形砚的文化内涵,不可忽视荷叶这个文化因素。历代文人对荷叶砚的吟咏大大超過了对蝉砚的数量,一方面是因为荷本身就是古人借物言志的重要符号,另一方面与蝉形砚在历史上多被包含在荷叶砚范畴中有关。《西清砚谱》有御制旧端石荷叶砚铭:“石本坚,荷则脆,剂柔刚,琢砚器……忽肖形,成叶翠……荷易凋,石久寄,变柔晦,为刚利。”荷作为君子的化身,深受人们喜爱,但荷生而有时,又极其脆弱,因此将荷与坚硬的石头相融合,便能永保其形盛开在文人的案头,

荷盘承露,可譬文心,秒造自然。蝉与荷在生物特性上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两者皆被赋予了高洁自爱、超凡脱俗的尊贵品质,这两个意象的交融更是将这种寓意发挥到了极致。

结语

蝉形砚与荷叶砚有着密切关系,但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形制特色。本文所探讨的只限于蝉形砚的基础款式,此外还有其他个性化的蝉形砚,不在此次叙述之列。蝉形砚在造型和材质上会有不同的差别,在文化寓意上却是共通的。蝉、荷本是寻常之物,但在被人们投射了自己的品格情感之后,就变成世间至真至纯至德的宝物。蝉形砚成功融合了这两个文化意象,得以在砚史上大放异彩。

注 释:

[1](唐)李频:《留题姚氏山斋》,(清)曹寅编《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吴龙翰:《夏日书事》,(清)曹庭栋编《宋百家诗存》卷三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白玉蟾:《述怀》,(清)张豫章辑《四朝诗·宋诗》卷四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李介节:《寄答云间孙楚生》,(清)李天植撰《李介节先生全集·蜃园诗续集》卷1,嘉庆十九年钱椒刻本。

[5](清)汪瑔:《早秋杂兴二首》,《随山馆猥稿》卷1,光绪刻随山馆全集本。

[6](明)丁耀亢:《偶得汉砖蝉砚》,《陆舫诗草》卷1,清初刻丁野鹤集八种本。

[7](清)陈梓:《蝉砚》,《删后文集》卷14,嘉庆二十年胡氏敬羲堂刻本。

作者简介:刘薇(1968-),女,四川乐山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青铜杂项鉴赏。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教育能让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你在安全教育中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一篇安全教育心得回顾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安全。写一篇安全心得能让自己在安全教育过后的总结中得到许多的收获。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

2022年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本(精选文档)

《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0年演讲稿最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70年

2022年度清明节感怀演讲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感怀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4月4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让怀着无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来缅怀革命,继承革命传统。你知道么,今天小编整理了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一

2022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全文完整)

《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会议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1各位: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2022》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仪式。五四的核心内容为,进步,民主,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022范本,欢迎参阅。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

2022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全文完整)

《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沧海,无人愿甘沦平庸,无人愿在茫茫粟漠中归依。青年们,当在光华中,勇披战衣,秉承之责任心,书写高昂之战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2022年度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合集

《2022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让我们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22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希望能对大家

2022年高三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文档)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三2022年毕业典礼演讲稿》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五四精神演讲稿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五四精神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五四演讲稿

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完整)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雷锋致英雄

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语文要让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你知道语文心得的写法?不妨来学习一下如何写语文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