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探究题公开课(完整)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究题公开课(完整),供大家参考。

探究题公开课(完整)

 

 第 一 单元

 《声音》

 练习 题

 一、填空题

  班级:

 姓名:

  1.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

 )。

 2.声音可以用(

  )、(

  )、(

  )、(

  )尽心描述和记录。

 3.一个物体在(

  )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

 ),这种运动称为(

  )。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

 );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

  )。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

  ),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

  ),声音就越低。

 6.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到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

 )的影响。

 7.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是 8 厘米、12 厘米、16 厘米、20 厘米时,它发出的声音依次是(

 )、(

 )、(

 )、(

 )。

 8.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

 )米。

 9.声音能在(

  )体、(

  )体、(

  )体、(

 )体物质中传播。

 10.固体可以传声,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传声 效果是(

 )的。

 11.鼓膜很(

  ),很容易引起它的(

  )。

 12.避免我们受到噪声侵害的根本方法是(

  )。

 13.如下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能听见声音。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只能看见闹铃的铃在动,却听不见声音。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在(

  )、 (

  )等介质中传播,不能在(

 )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

 )米。

  14. 用相同的力按照从 1 号到 4 号顺序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可得结论:水越多,声音(

  );水越少,声音越(

  )。

  二、判断题

 1.按顺序拨动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琴弦,粗的琴弦声音高,细的琴弦声音低。(

  )

 2.声音的高低与物体大小有关系。(

  )

 3.我们可以使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力的大小,探索音量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

 )

 4.声波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固体中最慢。(

  )

 三、选择题 1.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声音会越来越(

  )。

 A.高

  B.低

  C.不会改变 2.同年龄的男女发出的声音相比(

 )。

 A.男的比女的声音要高

 B.女的比男的声音要高

 C.一样高 3.下列物体的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

 A.铝箔

 B.木尺

 C.棉线 4.收音机里传来的小提琴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A.空气

 B.琴弦

 C.喇叭 5.(

  )能让发声的锣立刻停止发声。

 A.用手按住锣,不让它振动

  B.让鼓槌再次敲击

 C.用绳子把锣悬挂起来 6.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风铃管,我们观察到(

 )。

 A.声音的高低不同

 B.声音的强弱不同

 C.声音的音色不同 7.利用棉线和纸杯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筒的。

 A.空气

 B.棉线

 C.不变 8.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

 )。

 A.越来越轻

 B.越来越响

  C.不变 9.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

  ),所以人不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

 A.无线电设备

  B.任何物质

 C.空气 10.小明同学用锤子敲击三根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和敲击三根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管(如右图),发现不同条件下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请你答应:

 (1)敲击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管时,发出声音较高的是(

 )。

 A.细铁管

  B.中等粗细铁管

  C.粗铁管 (2)敲击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铁管时,发出声音较低的是(

 )。

 A.短铁管

 B.中等长度铁管

  C.长铁管

 (3)发出声音高的铁管,说明它振动的速度(

 )。

 A.较快

  B.较慢

 C.不均匀 四、排序题 1.下面是耳的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它们的功能,请你标出人耳的各部分结构得到声音信号的先后顺序。

 (

 )听觉神经——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

 )耳蜗——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外耳道——传送声波 (

 )耳廓——收集声波 (

 )鼓膜——产生振动 (

 )听小骨——传递振动 五、科学探究题 1.四(1)班同学探究一米长的铁丝、木尺、棉线和尼龙绳的传声效果是否相同。实验记录如下:

 (1)通过此实验,(

 )的传声效果最好。

 (2)此实验说明(

 )体可以传声,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的传声效果是(

  )(填“一样”或“不一样”)的。

 2.如图所示,用相同的力按 1 到 5 的顺序敲打 5 块铝板,声音有什么变化?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7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教育能让更新了观念,改善了思想,了解了当前的社会形式。你在安全教育中一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一篇安全教育心得回顾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心得”,下面小编收集了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安全。写一篇安全心得能让自己在安全教育过后的总结中得到许多的收获。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小寒假安全教育家长心得”

2022年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本(精选文档)

《70年周年校庆演讲稿最新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的最终目的是用于讲话,所以,它是有声语言,是书面化的口语。它一方面是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化声音为文字,起到规范文字、有助演讲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0年演讲稿最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70年

2022年度清明节感怀演讲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感怀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4月4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让怀着无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来缅怀革命,继承革命传统。你知道么,今天小编整理了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清明节感怀演讲稿一

2022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全文完整)

《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会议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教学工作会议演讲稿1各位: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

《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稿2022》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仪式。五四的核心内容为,进步,民主,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五四青年节演讲稿2022范本,欢迎参阅。五四青年节青春演讲

2022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全文完整)

《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沧海,无人愿甘沦平庸,无人愿在茫茫粟漠中归依。青年们,当在光华中,勇披战衣,秉承之责任心,书写高昂之战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最新青年担当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2022年度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合集

《2022清明节主题学生作文500字》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一定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让我们踏着烈士们的足迹奋勇向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22主题学生作文500字,希望能对大家

2022年高三毕业典礼演讲稿(精选文档)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高三2022年毕业典礼演讲稿》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听众与听众的三角信息交流,演讲者不能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绪为满足,他必须能控制住自己与听众、听众与听众情绪的应和与交流。

五四精神演讲稿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五四精神演讲稿》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五四演讲稿

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完整)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学雷锋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演讲稿,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致英雄演讲稿怎么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学雷锋致英雄

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语文新课程纲要教材解读培训心得3篇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语文要让了解文章的含义,吸取其中的精华,感悟文章的写法。你知道语文心得的写法?不妨来学习一下如何写语文培训心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语文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