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钱七虎,最高科学技术奖集合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英语: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是发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6篇

第1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Explosive expert Wang Zeshan and virologist Hou Yunde received the 2017 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 the nation"s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 - on Monday. 
8日,火炸药专家王泽山和病毒学家侯云德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最高科学荣誉。

Wang, 82, is an academician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He is known as the "King of Explosives" for his research into explosives. Hou, 88, also an academician at the CA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a"s molecular virus research,. 
82岁的王泽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因在火炸药方面的研究被尊称为"火药王"。88岁的侯云德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现代分子病毒学研究的奠基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tate Preemin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the highest scientific award),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no more than two individuals with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great social contribution),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a prize of 5 million yuan)。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回顾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屠呦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discovering artemisinin),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于敏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nuclear physicist),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程开甲 张存浩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a pioneer and key figure in Chinese nuclear technology development),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physical chemist),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郑哲敏 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radar engineer),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dynamicist),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dynamicist [dai"næmisist] n.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良镛 谢家麟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architect)、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9.61 +1.26%,诊股)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physicist),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师昌绪

王振义院士,血液学专家(pathophysiologist),在六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materials science research)与工程应用(engineering application)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孙家栋 谷超豪

孙家栋院士,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satellite technology basics)、卫星返回技术(satellite return technology)、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geostationary orbit satellite launch and fixed-point technology)、导航卫星组网技术(navigation satellite networking)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deep space exploration basics)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mathematician),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徐光宪 王忠诚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chemist and educator)。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neurologist),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 闵恩泽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biologist),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petrochemical engineer),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plant geneticist),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geneticist [dʒəˈnetisist] n-count
A geneticist is a person who studies or specializes in genetics.

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孟超 叶笃正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hepatobiliary surgery scientist and surgeon),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hepatobiliary [,hepətəu"biljəri] adj.

叶笃正院士,气象学家(meteorologist)。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meteorologist [ˌmi:tiəˈrɒlədʒist] n-uncount
Meteorology is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that cause particular weather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weather.

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刘东生 王永志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geologist)。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aerospace scientist),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manned space flight project)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金怡濂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computer scientist),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选院 黄昆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computer scientist),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他的成果结束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他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physicist),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文俊 袁隆平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mathematician),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expert of hybrid rice breeding),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第2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200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刘东生, 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2年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是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王永志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2003 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王永志与他的同事们使中华民族圆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从缺

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吴孟超,1922年生,福建闽清人。肝胆外科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60年代首创简便安全的肝脏外科手术新疗法——间歇肛门阻断切肝法,并突破肝脏禁区,施行中肝叶切除术成功。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发表论文、著作100余篇。主编的《肝脏外科学》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著作《肝脏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获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他先后从事动力气象、高原气象、海气关系、大气与地表面过程、全球变化等专业方向的研究工作,共发表专著6册、科学论文90余篇。他曾于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200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李振声,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他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权威学者。

闵恩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徐光宪(1920— )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上虞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被选为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现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徐光宪夫人高小霞,亦是化学家。

第3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情况简介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 男,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1920.8~) 男,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1922~)男,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第4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作者机构:无

来源:新华月报

ISSN:1001-666X

年:2009

卷:000

期:004

页码:64

页数:1

中图分类:K262.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粮食生产;国际数学;杂交水稻;杰出贡献;农业科学;吴文俊;袁隆平

摘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这一年,获得大奖的两位科学家是袁隆平和吴文俊。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享誉世界。

第5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

        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

        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2000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两位科学家是袁隆平和吴文俊。

        袁隆平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文俊

        1919年5月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示嵌类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扑学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符号计算软件都实现了吴文俊教授的算法。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黄昆和王选。

        黄昆

        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20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选

        王选(1937-2006),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 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王选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2002年,获得这一奖项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

        金怡濂

        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至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随后,他继续担任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提出多项创新思想,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再次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3年,刘东生和王永志荣膺这项大奖。

        刘东生

        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小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他发表的文章被SCI论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他热爱祖国,奉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进取,团结奋进,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在他们之中,有些人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的骨干。他领导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化科学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及国际第四纪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心之一。他的工作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的发展,使我国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地质学立于国际地球科学的前沿。

        王永志

        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
        王永志1961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11月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长达十四年之久。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吴孟超和叶笃正摘取该奖。

        吴孟超

        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吴孟超院士的主要科技成就:
        一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二是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和“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三是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中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年逾八旬的吴孟超院士,为了中国的肝脏外科事业,至今仍奋斗在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

        叶笃正

        安徽安庆市人,1916年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叶笃正院士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一是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叶笃正首先发现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地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叶笃正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他同时还深入地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他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是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提出了大气平面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西风环流中的能量可按远大于风速的速度向下游(或上游)传播,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对阻塞高压天气系统的生成、维持和移动给出一种动力学解释。这个理论31年后才由B.Hoskins的“大圆理论”所推广,成为对遥相关和遥响应的理论解释。
        三是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叶笃正与陶诗言等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6月和10月)有急剧变化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意义。他们还发现阻塞形势的建立和崩溃常伴随着大范围环流形势的强烈转变,它的长期维持则带来大范围气候反常现象,从而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和理论成为研究东亚气象学问题的重要文献,奠定了中国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
四是对中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的卓越贡献。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2006年,这一奖项授予中科院院士李振声。

        李振声

        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2007年,闵恩泽和吴征镒获奖。
  
        闵恩泽

        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吴征镒

        1916年6月出生,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征镒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70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中国植物志》是表征我国高等植物特征与分布最完整的著作,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吴征镒院士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
        吴征镒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
        吴征镒治学严谨,所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如今已是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目前,吴征镒院士仍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吴征镒知识渊博,是国际知名的植物学家,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基础性、开拓性、前瞻性的重要贡献。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在历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最高科学技术奖向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而2004年这一奖项首次出现空缺。这引起了很多议论和猜测,空缺的原因是什么呢?最高奖的评审程序是:先由推荐小组推荐候选人,然后由最高奖评审委员会的约20名评审委员进行两轮投票,必须有2/3的评委同意才能获得通过。获奖名单最后还要报送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同样要获得2/3以上的选票方能最终当选。2004年度总共推选了6名候选人,他们在最高奖评审委员会就未能得到2/3以上的选票,评审程序到这一步就中止了。科技评奖的程序是严格的,没有评出来就是没有评出来,再遗憾也要遵守规则和程序。因为参加最高奖评选的候选人大多是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科学家,为了减少科学家在评审上花费的精力,2004年的最高奖评审程序做了一些微调,往年入围最后一轮又未能获奖的科学家2004年可以跳过初评,直接进入最后一轮。没想到这个本意很好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票结果。有5名候选人进入了最后一轮,这造成了投票的分散,以致最终未能产生最高奖得主。                
              

第6篇: 钱七虎 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最高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候选人基

本情况

提名者

提名意见


姓 名 李立浧

从事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职 称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受教育情 1961.09-1968.09 ,清华大学,大学本科学习

广东省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 直流输电专家。 他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 为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的突破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立浧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并开展研究±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 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创新。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 为交流和直流输电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 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

直流输电工程,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 13 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组织多条重大交直流输电通道建设, 为我国西电东送战略实施贡献了重要力量。 研究开发的特高压柔性直流技术, 已经在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至广东输电工程中应

用。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我国西部和北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集约开发和大范围消纳,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意义重大。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 2017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


1


候选人的

主要科学

技术成就

和贡献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获得 2014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 20 项,获得 2016 年光华工程科技奖、2018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立浧是国内外著名的电力专家、 直流输电专家, 投身电力事业已

经超过 50 年,在电力科技前沿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至今坚持在科

技工作第一线。李立浧在直流输电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

术创新,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攻

克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等世界级难题, 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特高压柔性

直流输电技术,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

这些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电力系统尤其是直流输电领域的学科内涵。 推动我国和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持续突破创新, 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从引进吸收到引领世界的巨大跨越。

李立浧是现代电网工程建设大家, 创造了我国和世界电力建设的许多个第一:参加和组织了我国第一条 33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 500kV 交流输电工程、第一条± 500kV直流输电工程;组织建设了我国第一条

±500kV 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组织世界上第一条±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研究、 关键项目攻关和工程建设; 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 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 李立浧为推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的工程应用,促进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有:

一、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发展和研究±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体系, 是能源电力领域的重大突破和

创新。成果获得 2017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李立浧是第 1 完


2


成人。

主持±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特高压± 800kV 直流输电技术为世界首创,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特高电压下的污秽外绝缘沿面放电机理, 首创多因素多目标控制的外绝缘配置方法, 提出了双 12 脉动阀组串联主接线型式, 实现了 800kV 特高电压、复杂环境下的绝缘可靠配置; 提出了极导线任意布置下同走廊多回线路离子流场计算方法, 首创交、直流电磁环境叠加模拟试验方法,实现了工程技术方案最优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和谐统一; 首次成功研制世界上通流能力最大的换流阀, 电压最高、容量最大的换流变压器等特高压直流成套设备; 构建了完备的特高压直流试验技术体系, 建立了国际领先的试验研究平台。

李立浧主持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带动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大规模发展,已投产 13 项特高压直流工程,输送总容量达到 9860 万千瓦,累积输电距离达到 2 万 2 千多公里。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 实现了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 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成功突破, 显著提升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得电工装备成为中国制造的“金色名片” 。研究成果社会经济效益特别巨大,对于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二、在世界上首次研究揭示了交直流相互影响的深层机理, 攻克了同区域多回路直流落点等世界级难题, 为世界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快速

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科研成果获得 2014 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我国能源资源储存和使用呈逆向分布,能源资源主要在西部北部,

而负荷主要在东中部。 为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 我国建

设了交直流并联输电大系统。 交直流系统稳定相互影响、 机电电磁暂态

过程相互交织、多直流落点集中等问题随之成为制约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运行的关键瓶颈。


3


李立浧带领团队研究解决西电东送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1、揭示了多回直流换相失败规律、 交直流系统交互作用等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内在机理,拓展了现代大电网技术理论; 2、提出了交直流送电规模、直流电压等级、多回直流落点等一整套交直流协调规划方法, 发展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规划技术; 3、创立了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稳控关键技术与在线安全稳定综合防御技术; 4、创建了多直流协调控制技术、振荡定位和解列控制技术、 电网故障感知技术等交直流电网广域监测控制技术体系; 5、研发了交直流网损优化、跨流域水电群优化、煤耗在线监测等大电网节能与经济运行技术; 6、研发了应对雷电、台风、冰雪凝冻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技术。

项目形成了保障西电东送大规模交直流并联电网的安全、 优质、经济、环保运营的技术体系, 为世界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快速协调发展提供了关键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案, 为我国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主持多个世界标志性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创造性地提出并研发了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新高度。

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南澳多端柔性直流工程, 突破多端柔性直流的系统研究与成套设计、 控制保护关键技术, 换流阀装备研制等世界级难题。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受到了国际专家、企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柔性直流技术先进应用的典范。科研成果获得 2015 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应用于主电网的鲁西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额定容量 1000 兆瓦、直流电压± 350 千伏,电压和容量都是目前世界已投产柔性直流的最高水平。 工程的成功有力促进了世界高电压大容量柔性直流输电的整体设计、 试验技术、装备制造等的发展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正在主持研发建设世界首个电压最高、 容量最大的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的± 800kV 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计划于 2020 年


4


投产送电, 2021 年全部建成投产,可直接将云南清洁水电输送到两广地区,每年可送电 320 亿千瓦时,对促进西部清洁能源消纳、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首创中国高压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 摆脱我国直流输电工程的设计、 安装、调试等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推动我国直流输电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成果获得 2011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直流输电是长距离、 大容量输电关键技术, 其系统集成和设计是核

心技术。由于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我国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

安装、调试等长期受制于人。面对这一困境,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李立

浧主持制定了直流输电的系统集成和设计自主化技术的发展规划, 首创

我国直流输电系统成套技术,主持建成我国首个± 500kV直流自主化依

托工程 - 贵州至广东二回直流输电工程。他带领团队完成换流站控制保护系统的集成、 接口设计,完成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的全套图纸,自主开发首套直流基本设计软件包,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流工程调试软件,自主完成直流工程的站系统调试、分系统和全系统的调试。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高压直流系统集成技术体系, 实现了系统研究、 成套设计、控制保护系统试验、站系统调试及系统调试的全面自主化。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项技术, 彻底摆脱了对外国公司的依赖,实现了我国直流输电技术的跨越发展。 在李立浧院士的推动下,我国的直流输电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正在引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

五、世界首创电力系统芯片化继电保护技术, 主持技术开发, 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保护装置,开创了继电保护智能化发展的新纪元。成果获得 2018 年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李立浧在世界上创新提出研发新一代继电保护技术 - 芯片化继电保护技术,以单一芯片取代传统继电保护装置的若干板卡和插件, 完整实现保护采样、计算、管理、通信等功能,同时具有高可靠、高效率、易管理等特征。


5


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世界首套芯片化继电保护装置。以单一芯片的多核替代传统装置的多 CPU芯片和多板卡,元器件数量从近万个降低成 800 个。研发了片内多核分布式计算和数据交互机制, 实现关键数据不出芯片。 研发了数据通信、 前置处理和数据同步等专用算法硬件处理单元, 以多通道并行处理替代 CPU串行处理顺序执行。 构建了芯片内 8Gbps高速数据传输通道,突破传统装置 100M板间总线的速

度瓶颈。提出了芯片内多业务进程同步处理机制,实现了业务间 100us 级别的同步精度。 经过计算分析及试验验证, 保护速动段动作时间压缩

了 20%。攻克了紧凑化设计、低功耗设计和高防护等级等技术难题,实现了装置无防护安装。

六、主持建设世界上规模最大、 功能最强的电网全景式实时数字仿真平台,创造性地将实时仿真系统用于交直流动态特性研究和复杂事故

反演等领域,为世界大电网仿真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复杂大电网在远距离、 高密度负荷及大容量输送背景下, 具有交直流系统的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强非线性和高维数性,传统、单一的仿真研究手段受到挑战, 因此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的仿真分析研究方法成为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李立浧带领团队探索并开创了适合于交直流复杂大电网的仿真技术, 推动了我国交直流并联大电网实时数字仿真、 大电网安全稳定技术实时仿真试验研究的技术进步, 实现了大电网仿真技术的集成飞跃,是我国大电网仿真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要里程碑。

主要创新成果: 1、首次提出交直流大电网高拟真实时数字建模方

法,实现了国内外首个多直流控制保护及广域安稳控制物理集成的交直

流复杂电网全景实时仿真平台; 2、首次提出特高压直流孤岛运行实时

仿真试验技术, 实现了特高压直流孤岛系统机网协调机理特性研究; 3、

首次提出针对 VSC技术特点的小步长实时仿真试验技术,实现了多端

MMC柔性直流、大容量 STATCOM及兆瓦级储能等电力电子器件仿真试验

研究;4、首次提出大规模交直流复杂电网 RTDS实时仿真构建技术,实

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交直流并联大电网电磁暂态实时仿真。

在南方电网首次建成世界最具规模和水准的交直流大电网高拟真


6


跨平台全景实时仿真实验分析研究平台, 对保障大规模交直流混合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国际大电网仿真实验研究技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七、参加和组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

多项咨询意见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示,有的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李立浧院士参加和组织了中国工程院的多项重大咨询项目研究, 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这些年,他组织和参加的咨询项目众多,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有: “我国能源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和路线图”、“南海维权战略”、“南海的发展战略” 、“我国低碳发展的战略研究”、“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 、“我国未来电网格局研究” 等等。他在这些咨询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项咨询意见得到中央领导人的批示,有的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

李立浧以第一完成人获得 2017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获

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获得 2014 年广东省科

技进步奖特等奖; 此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奖 20 项、获得 2016 年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8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获得第五届(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CCTV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论文 180 余篇,获得授权专利 20 余项。

李立浧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坚持创新思维,不断涌现新思想、新思路,提出“透明电网”发展理念、计算高电压工程学理论,研发智能小微传感器、 芯片化保护技术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 其中有的已经开花结果,实现工程应用;有的正在研发中,成果已经初显端倪。创新总在路上,体现了他的执着。


7

推荐访问:科学技术 集合 钱七虎

热门文章

我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精选推荐】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3篇】》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我的作文400字四【3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

2022年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百年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伟业学习心得体会2022》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作为新青年的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奋斗谋复兴勇毅前行兴

2022年度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三篇

《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精选三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医院新冠肺炎应急预案及流程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

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合集(全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策划精选》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http: www fwwang cn]。无论的大小,首先要把方案写出来,为严密的论证和决策提供依据。而根据需求对小学年级进行举办,为了确保小学活动的有序有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本大全(完整)

《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精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光阴如梭,的转瞬又将成为历史,20_年上半即将过去,20_年下半年即将来临。新的开始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员工个人工作总结反思范文大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员工个人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精选文档)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00字五年级【五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如同星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有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有时让人领悟许多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那我了400字五年级【五篇】,一起来看看吧!那

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本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对网友有用。用五月的花海迎接青年节,这个昭示着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节日里,你知道要怎么写青年节感悟体会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范文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2022五四青年节感悟体会1当

2022年度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完整版】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员工劳动合同正式模板【通用】》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依法成立的,受法律保护,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今天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了2022员工正式模板,如果想看更多的请点击劳动合同查看。2022员工

2022年度享受读书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完整)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享受读书的快乐作文800字议论文优秀》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我们最真诚的玩伴;书,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书,让我们从无知的幼童,变成了如今的莘莘学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的800字议论文优秀

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合集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做的义务宣传员,向家人、朋友宣传爱惜粮食,人人有责。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坚决制止餐饮行为主题班会作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坚决制止餐饮

2022年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三篇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2022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总结的意义,就是情感的赋予,意义的事物在情感里的关系程度,就是意义的本身。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祭奠英烈活动总结精选三篇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