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简表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供大家参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1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2.理解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教学 难 点:

 掌握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 讲述 社会的含义

 明确了什么是社会,我们才能开展社会教育。

 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必然在社会中进行。

 这里有 2 个关键词,一定数量指的是 2 个及以上,个体特指人。

 二、 讲述 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的,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 掌握社会规范、 形成社会技能、 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这个社会化过程即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三、 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下 7 7 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社会认知的发展 3.依恋的发展 4.同伴交往的发展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7.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

  2 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再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概念的维度逐渐增多,儿童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是起伏变化的。学前儿童的自我情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同时自我体验有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的特点。儿童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分别在 2 岁和3 岁时才能形成, (二)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和推论。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是观点采择能力,即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前运算阶段(2-7)的儿童,仍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倾向,难以采择他人的观点,不能处在其他儿童的位置作出准确的判断。

  (三)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与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婴儿期以后的几年,尤其是学前期,儿童的依恋由不成熟的主要是单向型依恋关系向成熟的、双向合作型的依恋关系过渡和转换。儿童寻求与依恋对象亲近的情感需要逐渐减弱,而以依恋对象为“基地”探索周围世界、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需要却显著增强。

 (四)同伴交往的发展

  同伴交往指同伴之间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学前期,儿童与同伴相互作用的频率进一步增加,互动的质量提高,从最初的简单、零零散散的相互动作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随着儿童自信心的增强和参与其他游戏活动技能的提高,儿童单独游戏减少而群体游戏增加了。

  (五)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

  3 “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很早的年龄就出现。分享、助人、安慰、保护、合作等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在生命的第一、二年即已出现。儿童不同类型、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不同年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表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六)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是指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根据意图或目的分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儿童攻击的起因、类型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幼儿早期,物品和空间争夺等引发的攻击的比率高于由社会事件引发的攻击;从攻击的类型上看,儿童攻击总的趋势是,工具性攻击随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其中,需要特别关注高攻击性儿童的特点,高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的归因存在偏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区分他人行为意图以及根据意图知觉调节自己行为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

 (七)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的发展

 1. 性别差异的发展

 儿童性别差异的重点是男女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主要涉及儿童在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的差异。在认知方面,男孩在空间能力、数学及分析能力的发展方面优于女孩,而女孩在言语发展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儿童对玩具、游戏行为、游戏伙伴的选择、抚养性行为、攻击行为及亲子关系等发展方面。在游戏行为上男孩更喜欢玩显示力量的游戏,而女孩则偏好安静的游戏;在游戏伙伴的选择上,儿童明显表现出喜欢与同性别的儿童一起玩的倾向,且男孩游戏伙伴人数显著超过女孩。

 性别概念的认知发展主要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性别稳定性是儿童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性别恒常性则是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如发型、衣着)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性别认同发展最早,其次是性别稳定性,性别恒常性发展最晚。

  4 2. 性别角色的发展

 性别角色乃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无论在哪一年龄阶段,女孩的性别角色观念都比男孩灵活,都认为有更多的适合两性的行为。随年龄的增长,男孩更多地表现出男性化行为,而女孩在五六岁到青少年期这一阶段,对女性活动的兴趣反而降低,对男性活动的兴趣增强。

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小学元旦主题班会教案集合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元旦主题班会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小学元旦主题班会教案3篇【篇一】小学

关于世界粮食日主题活动教案【五篇】

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各种植物种子总称,也可概括称为“谷物”。粮食作物含营养物质丰富,主要为蛋白质、维生

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30篇【四篇】

幼儿:1周岁到6周岁的儿童幼儿:王秀玲著图书,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园小班安全教案30篇4篇,供

关于小学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精彩的绳艺【五篇】

综合:汉语词汇综合: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综合:期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三年

贫困资助主题班会教案(通用4篇)

贫困,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称之为贫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现象,贫困是一种社会

大班户外游戏教案100个【六篇】

户外,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hùwài,指室外露天处,与室内有区别户外活动也就是露天场所的活动。户外

故乡第二课时教案【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故乡第二课时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选择。故乡第二课时教案3篇【篇1】故乡第二课时

一年级庆国庆主题班会教案范文(通用6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户外游戏教案大班两人三足集合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

大班户外游戏教案《好玩的沙包》(通用4篇)

大班,汉语词语,拼音dàbān,意思是指清代称新科进士引见时按一、二、三甲编排的班列,以下是为大家整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教案范文(通用6篇)

班会: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班会:日本2020年山田裕贵主演的电视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循环小数的教案【四篇】

五年级是指小学阶段的高年级阶段,其中五年制五年级的学生要面临“小升初”考试,所以要认真学习、仔细复习